從指涉到意義: 穿過名字閥限的生命禮儀
Posted On 13/07/2022
每當我們認識一件事物,甚至是一個人的時候,我們先是會問「你的名字」。於是,對於事物或是那位新朋友的印象就這樣跟名字留在我們的腦海之中。我們知道「山」是「山」、「海」是「海」,但我們難以追溯為何「山」會被稱為「山」。到底事物是怎樣被命名的呢?這當然取決於歷史,也許亦取決於被命名對象的一些偶然特性。名字是一個音節、一個記認,有些人會覺得既然名字的指涉只是能指與所指的任意關聯,一個人的而且確可以叫你玉蝴蝶、夫斯基或是早優生。
從日常生活而言,名字有其對於人們的社會生活及交往的需要。中國古代很早就意識到名字之於一個人在不同情境的用途不同,衍生出正名、小名、學名等多種不同的名字。這些名字,既是不同社會身份的區隔,更換名字,亦是古人在經歷不同生命階段時的轉換儀式(rite of passage)。這些別名,幾乎各有其特殊意義和用途。
比如小名或是乳名,是古人尚在嬰兒襁褓中時,由父母所取的名字。例如名著《紅樓夢》中的「寶玉」、「黛玉」,其實皆為乳名。此外,在古代不少人家都會替孩子取學名,由於當時規定,凡有學名者,在應考或出仕時都需要用學名,因此這又被稱為「官名」。與樸實的乳名不同,學名命名一般而言比較雅馴。名字與身份息息相關,在龐大的群體之中,唯有如希臘神諭所言,「認識你自己」,才能尋回自我的位置,安身立命。